地藏经读诵网
标题

巴蜀文化:道教文化

来源:地藏经读诵网作者:时间:2019-11-15 09:36:30
巴蜀文化:道教文化【一】

 巴蜀文化:道教文化【一】

\

  正一道创立    正一道即天师道。天师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,以老子为教主,道为最高信仰,符录斋醮为手段,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。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,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。张道陵是中国道教创始人,他是道教祖天师,又称第一代天师。    张道陵,原名张陵,字辅汉,祖籍沛国丰(今江苏丰县)人,于东汉建武十年(公元34年)正月十五日生于浙江天目山,汉留候张良九世玄孙。少入太学,7岁读道教德经,十余遍而达其旨,咸通天文、地理、五经,通习坟典,所览无遗,从学者千余人。天目山南30里,西北80里,皆有他讲学之所。东汉明帝永平二年(公元59岁),他26岁,任巴郡江州令(在今四川重庆),但他素喜黄老清静养身之道,认为当官“无益于年命”,从而弃官隐修长生之道。汉章帝、和帝时隐居洛阳北邙山等地,修炼气功。汉章帝建初五年(公元80年),朝廷征为博士,称疾不起;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89年),征为太博,封冀县侯,三诏不就。次年,和帝永元二年(公元90年),他已57岁,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,登乐平雩子峰,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“九天神丹”,“丹成而龙虎见,山因以名。”    张道陵在龙虎山用三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,已六十余矣,吃了神丹容貌益少,“返老还童”,像30岁左右的人。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,得神虎秘文,并建立天师草堂,广传弟子,为人治病,到他经嵩山二人巴蜀时,已经90多岁了。    由此可见,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0余年,这段不算短的日子,是他 炼丹学道的遗址“炼丹池”、“濯鼎池”、“习升台”、“天师草堂”等遗址仍在,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,多种史籍均有记载,多处遗址历历可考,正如葛洪在《神仙传》中所述:“陵初入龙虎山,合丹斗剂,虽未冲举,已成地仙。”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。    关于张陵的降生和在龙虎山炼丹,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十八中有两段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:    “母初梦天人自北斗魁星中将至地,长丈余,穿绣衣,以蘅薇香授之,既觉,衣服居室,皆有异香,经月而不散,感而有孕,于东汉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,生于吴地天目山。时黄云覆室,紫气盈庭,室中光气如日月......”    “弟子有王长者,习天文通黄老,留侍左右,遂散学徒,以清虚淡薄为务,不交人事,王长负书行歌,同往云锦山居(即江西贵溪龙虎山,因“丹成而龙虎现”,故改甸为龙虎山),而真人修玄玄之道,后乃按方炼龙虎大丹,一年有红光照室,两年有五云覆鼎,夜不假烛,仿佛有青龙白虎各一,常练丹鼎,三年丹成,真人年六十余,铒之而容颜益少,若三十许人。”    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王长嵩山人巴蜀已过九十高龄。为什么耄耋之年还要入蜀,一是“闻蜀人多纯厚,易于激化,且多名山”,对创教有利;二是“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,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”,他要继续用符、丹为人治病,佐国佑民。入川后,他先居阳平山,后住鹤鸣山,还到了西城山、葛溃山、秦中山、昌利山、涌泉山、真都山、北平山、青城山,精思炼志,著作道书24篇,足迹遍及巴蜀、陕西等地。他收徒设教,建立道教基层组织,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(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,五斗即等于现在一斗),“付天仓”以备饥荒和作“义舍”之用。    顺帝汉安元年(公元142年,时张陵109岁),五月一日,“太上亲降”,授以三天正法,命陵为“天师”,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。其年七月七日,又授(陵)《正一盟威妙经》,重为“三天法师正一真人”。“汉安二年(公元143年),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二十四治,付天师张陵奉行布化。”自此功成道著分领二十四治,第子户至数万,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带。东汉恒帝永寿二年(公元156年),张陵123岁,是年九月九日,将诸秘录、斩邪二剑、玉册、玉印授长子衡,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,白日升化。    自“祖天师正一道”创立以来,历为道教所尊,认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,是伐诛邪伪、整理鬼气、统承三天、佐国佑民、新出治世的真道,即真一无二的正道。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,又称天师道。宋元以来,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,遂统称为正一道,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。    关于张陵创立道教的过程,《道藏》多处记载,葛洪在其所著《神仙传》中说: “......闻蜀人多纯厚,易可教化,且多名山。乃与弟子入蜀,住鹤鸣山,著作道书二十四篇,乃精思炼志。忽有天人下降,千乘马骑,金车羽盖,骖龙驾虎,不可胜数。或自称柱下史,或称东海小童,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。陵受之,能治病,于是百姓翕然,奉事之以为师。弟子户至数万,即立祭酒,分领其户,有如长官......”    巴蜀文化:道教文化【二】    道教仪范    一.道教仪范的起始    仪是仪式,范是模范。在一定的仪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准则,就叫仪范。    道教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祭神、祷祝等仪式,加以规范化作为宗教活动的定型模式,形成为道教仪范。道教仪范由于历代宗教大师们的演教所需,历代都有不同的增、改。从现存《明正统道藏》可以看出道教仪范的“戒律”.“威仪”“章表”这三大类的庞大著述。一部《灵宝领教济度全书》,就有八十一种,二百四十六卷之多。    道教对仪范的兴起,是随着道教的创始而来的,张道陵在教民中实行的“三官首书’”和《正一法文》中所说的受护身符及三戒、五戒、八戒、受箓等,应是道教最初的入教仪式和祷祝仪式。戒律是道教徒的行为守则,奉戒专一,可制止“忍心邪欲”和“乘言戾行’,为证道之阶梯。所以道教对“戒律”是非常重视的。从律坛传戒的《戒经》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 “戒”的重要作用。    二.通教仪范有三大类    1.戒律’    祖天师创教时的《正一法文》要求道民们遵行三戒、五戒和八戒,并说这些戒都是老君所传。“三戒”是:皈身戒,皈身于“太上无极大道”;皈神戒,信仰“三十六部尊经”皈命戒,服从“玄中大法师”。这“三戒”即我们早晚功课经后的“三皈依”。也就是王常月在《初真戒》中说的:皈身之后,可以“永脱轮回”、即道宝;皈神之后,可以”得闾正法”    即经宝;皈命之后,可以“不落邪见”,即师宝。“五戒”是:一不得杀生;二不得荤酒;三不得妄言绮语,口是心非;四不得偷盗;五不淫邪。简单说,即、杀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《初真戒》说。“凡能持此五戒,粗进无虞者,益算延龄,天神护佑,永脱五刑之苦,世世不失人身”。我们道教把这五戒称作“积功归根”五戒“八戒”,据《云笈七签》卷四十陆修静《受持八戒”》说在五戒之外加上: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;七不得普习香油,所为华饰;八不得耽着歌舞,以作娼妓。以上这些戒条是早期道教对教徒实行的戒法,到了东晋葛洪时代,道教关于讲“戒律”的书已出现了相当多的著述。《抱朴子》中说:郑隐曾收藏有“道家训戒书近百卷”道教在传授戒律方面是很庄重的。道教全真派自邱祖开创全真戒制度起,传戒律坛定传戒秩序为:初真戒、中极戒 、天仙戒,称为“三坛大戒”。“戒坛”中讲“戒”的书称为《戒经》。传戒仪式是演礼和方丈说戒,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宗教仪范。全真十方丛林的“济规”就是为范围道众遵守戒律的”法律”条文。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“五戒”,另有十戒,三百大戒,千二百戒等众多戒条。    早期道教和以后的天师道都有“授箓”教法,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后首先建“传箓坛”.北魏寇谦之创北天师道,把授箓仪式搞得更为隆重、规范。“箓”在早期道教是一种“注册薄籍”,是道籍登记簿。一但“授箓”即可受到神的保佑,因为一个人受了道篆,就在天神那里挂上了号,神就要负保佑的责任了。这样的意义,和近代道教徒“冠巾” 、“受戒”差不多。《寇巾科》序言中说:道士不寇巾,三官大帝那里设有名字,寇过巾就在天曹挂上了号,就不属阎王管了。道士受过三坛大戒更是名标三元都会府,九玄七祖皆得度了,即就是受戒不守戒,或堕落成坏人。也只有三官大帝来“算帐”,阎王是管不了的。我们荐止用的宝箓符,是一种荐止升方超度亡灵离却地狱苦趣凭证,亡灵持此“箓”就证明他得到“经功浩力”的救拔,持此去超生了。现在天师还实行着“道箓”制,不过,在意义上只起个“道阶”的作用而已。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,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。    a.醮坛威仪和斋    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,宋代皇帝动不动就举办“罗天大醮” ,“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”,“黄箓醮”等,这些醮法仪式虽不知,但可以想象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场面。明代皇帝最喜欢醮,据《明史》记载,明代有:万寿醮、安神醮、生醮、祈年醮等醮法。    古代道教举行“斋醮”的场所叫“坛”.坛的形式是什么 样,据《魏书·释老志》所载寇谦之坛是。“重坛五层,道士百二十人斋肃祈祷,六时礼拜”;《隋书·经籍志》说:“为坛三成,皆置绵以为限域,傍各开门,皆有法象”。由此看来,古代道教“醮坛”当是露天设置,到了后代才变露天而在殿内设坛了。    道教“醮坛”之制,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,汉末晋永嘉间(公元307——312)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,于祖天师炼丹处建“传箓坛”,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,是为“正一宗坛”,印用“阳平治都功”玉印。东晋时南岳魏夫人(华存,圣号称“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夫人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)的弟子杨义·许 在茅山创建“上清宗坛”,宗坛九层,印用    “九老仙都君印”。葛玄一派,传出的《灵宝经》,到了陆修静给以增补,撰斋仪多神,使灵宝之教大兴,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 皂山.葛玄成道处传“灵宝经箓”建“元始宗坛”,用“元始宗坛印”和宋徽宗赐给的“元始万神”铜印。以上三处坛场,统称为“三山符箓”是道教最早的“醮坛”。全真派兴起后,继承了道教传统的“醮坛”之制,如元代修建白云观时首先 “威仪”是斋法典式。凡举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,都有一定的定规仪式,讲这种定规程式仪范的经书叫做《科仪》,我们常说“按本宣科”,就是按照定式举行科仪。“威仪”包括醮坛中的一切陈设和举止行动。要求全部符合斋法典式,叫做“如仪”。    “醮”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场。“斋”是“戒”的另一种行持,通常把“斋”“戒”连称,如“斋戒沐浴”等。在“建醮”之先,也就是在举行法事之先,要素食,要清心,要洁身,这都是“斋”的内容。一般来说“斋”是“醮”前的个人“身心洁净”程序。“斋”还有另一种内容,即在某些日期吃素.可以得到福报,如“三元斋”,即农历:正月十五日、七月十五日、十月十五日,为上元、中元、下元斋日;又如:“庚申斋”,“甲子斋”是在“六十花甲”的庚申日,甲子日为斋日;又如:“本命斋”,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为斋日。还有很多斋日,不一一枚举了。修这些斋已是为了解冤、罪.祈福、禳灾、保命、延寿等。“斋”的再一种内容是用“醮”的仪式举行,主要是为生者忏罪祈福,为死者追荐超度,如“黄箓斋”、“金箓斋”、“玉箓斋”“九幽斋”等等。这些“斋醮”仪式,已多失传,解放前杭州玉皇山办过几次“金箓斋”,杭州、上海叫“打金箓”,这种道场是非常隆重庄严的,光是念经的坛,就有好几个.一是都坛(即上表奏章的总坛);二是度人坛,诵《度人经》;三是皇坛,诵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》;四是诸神坛,供奉几百位神位。“金箓斋”至少要做七日道场,道场科仪计有:开坛、取水、荡秽、请圣、祀灶、扬.宣榜、上大表、放焰口等等事。    道教的“斋醮仪范”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,《天宫章本》是最早的斋醮仪范。北魏寇谦之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》、《图录真经》,是北天师道的新斋醮科仪。南北朝陆修静整理三洞经典辑录编撰的《陆先生道门科略》、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》、《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》、《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》、《金箓斋仪》、《玉箓斋仪》、《九幽斋仪》、《涂炭斋仪》、《三元斋仪》等,可以看出,道教的“斋醮科仪”到了南北朝时,已形成了一门庞大 复杂的专科了。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,号广成先生,是集道教仪范的大成者,他所留下的《四六金书》和《广成集要》一直是我们今天写表文、牃札的范本。道教的“斋醮科仪”到了宋建起了原来的“皇坛”会真教做道场的“坛”称为“混元宗坛”,印用“道经师宝”印;方丈传戒的律坛,称为“玄都律坛”。    以上都是属于“威仪”一类的仪注。    3“章表”是向神表达所恳求的申奏文书,或称作“青词”,因为古代书写这种文书要用青藤纸写,故叫做“青词”。或称“绿章”青词文体多为四六句法。《四六金书》就是个表文范本。古代文人不少善长青词的,如明朝的严嵩就是个以善为青词而得到皇帝赏识的人物。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场合,对道教最高尊神所呈进的叫“上表”,一般神位叫“上疏”。    道教仪范可把道教敬神、念经以及道人们的行、住、坐、卧统统包罗在内。总之,举凡形为都有规矩可循,这些规矩统属仪范范畴。    三.按时诵经义    凡住庙道士,必按时上殿诵经,定为必行的功课,所以早晚坛经,叫做早晚功课经。是为了行日用之修持。功课殿不是“例行公事”,更不是“走过场”,天天把两本经温习温习,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。《早课》序云:“功课者,课功也,课自己之功,修自身之道”。《早课》中的《清静经》对性功修炼讲得极其明白,《高上玉皇心印妙经》对命功修炼讲的极其明白,这两部经是修道者的邀本法则。《高上玉皇心印妙经》最后说::“诵持万遍,妙理自明”,“诵”是朗诵,“持”是行持,要求修道之士不但要“口而诵,心而维”,悟出理来,而且要脚踏实地按经旨去行。《晚课》大皈依前有两句话,叫 “既诵经语,当解经义,人身不易得,正法最难遇”,这就是为什么要我们作为“功课”天天要念诵的原因。《早课》序中又云:“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。经之的经是前圣之心宗。虽是随堂之功课,实为祝国祚之大蝤,朝夕诵念,昼夜筋疲,直候三千功满,八百行园,方是出家之上事,大丈夫之献道德也”。我们道人讲究结三缘,诵经可以结神缘或鬼缘。教门规矩外时早课,诵清静,普化者,乃是分轻清之义也,酉时晚课,诵救苦。生天,拔罪等经.是有济阴凝之义也,午时诵《三官经》赦罪。解厄,消灾,取午火消阴。主杀伐之义也。子时诵《皇经》为合助道力,增补神灵之义也(见商明修大师《六骰堂》初稿)。    四.存思    “存思”也叫“存想”,《天随子》云:“存谓存我之神,想谓想我之身”。《七星卧斗法》云:“存思七星焕明北方,已身卧于七星斗中,华盖之下,七曜之光,流焕紫景之外冠。    于已身卧于七星斗中。在紫景之上,七曜之中”。 “存思”即存想神物,端一不离之谓也。如:我们拜静斗时,要存想斗姥八臂慈容端坐。    巴蜀文化:道教文化【三】    道教的发展    二代嗣师张衡,字灵真,有长才,诏征黄门侍郎不就。张道陵羽化前,为了使其创立之教代代相传,仿效帝王传承之制,授印剑符录于衡,并戒之曰:“呈遇太上,亲传至道。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,世世一子绍吾之绪,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。”张衡继承父志后,居阳平山,以经录授弟子,彰正一之道,为人治病,临终前他告诫儿子张鲁说:“汝祖以天地为心,生灵为念,周行天下,为民除害,建立大教,嗣我教者,非诚无以得道,非敬无以立德,非忠无以事君,非孝无以事亲,尔须遵守成训,勿违背之。”嘱罢而羽化,印剑经录又传于鲁。    张陵祖孙三人为五斗米道的前三代领袖,后人合称为“三张”。张陵为第一代天师,又称祖天师;张衡为嗣师,张鲁为系师。    张鲁字公祺,少膺祖训,以道术教人,受益者众。益州牧刘焉任命鲁为督义司马,令他与别部司马张修率兵袭击汉中太守苏固。鲁用计暗害张修,吞并了张修的部众。刘焉死后,其子刘璋继任,因张鲁不甚听话,刘璋尽杀鲁母家室,激起张鲁叛变。张鲁据汉中,以五斗米道教民,建立政权,被汉帝封为镇民中郎将,领汉宁太守,割据一方。他是东汉时一代有影响的道教教主,称“师君”。他集天师与君主于一身,从陕西到四川,建立起具有宗教、政治与军事统治权的宗教王国,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,雄踞巴蜀近30年。    几乎在这同时,由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在华北兴起,十余年间吸收信徒数十万之众,结连郡国,华北方圆八洲之内无不信从。公元184年,张角发动黄巾起义。他们头带黄巾,呼叫“苍天(东汉王朝)已死,黄天(新政权)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的口号,宣传革命的正义性、必然性,旬月之间天下震动,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。不久,起义失败,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,太平道也受到沉重打击,大批骨干和道徒惨遭杀戮,从此无法公开活动,趋于销声匿迹状态。但是太平道的教义和影响并没有消失,它们改头换面流传了下来,汇入了道教的总洪流中,成为合体。天师道没有受到打击,仍保持了它的地位。    张鲁政权在汉末全国混战的形势中,能保持一方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,是与他采取的独特措施分不开的。他规定初入道者名“鬼卒”,信仰坚定经过考验者号“祭酒”。祭酒各领部众,他既是宗教骨干,又是行政官吏,不再另设官员。这就精简了编制,减轻了农民负担。他们组织群众,练武种田,实行劳武结合;他又设义舍,置义米肉悬于义舍,行路者量腹取之,人民皆乐为之治。五斗米道在各地设有道场,为宗教和行政中心,称为治。当时有二十四治,居于首位的是阳平治,为五斗米道的总部,所以天师印刻的也是“阳平治都功印”。    汉末,志在统一中国的曹操闻张鲁势盛,发精兵十万于建安20年(公元215年)征讨张鲁。张鲁因强敌压镇,计划向巴中退却,但不准部下烧毁宝货仓库,以全部留给曹操接收。曹操对此大为赞赏,拜鲁为镇南将军,待以客礼,封阆中侯,邑万户。其五子均列为侯,曹操还娶张鲁之女为儿媳。    然而曹操鉴于黄巾之乱,恐张鲁势大难御,遂迁汉中数万户镇京城(长安),五斗米道亦北迁魏地,张鲁势力被大大削弱。之后,中国一下子跌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,晋政权移往江南重建王朝,教徒纷纷追随晋朝南下,他感到巴蜀、魏北继续发展已不可能,必须以此为契机向江南扩展。于是他以印剑授予其子张盛,说:“大江之东云锦山,亦名龙虎山,祖师正一元坛在焉,汝可以印、剑、经录,往往其地,永宣祖教,以传于世。”东汉献帝建安年间,张盛奉命携经录自汉中迁回龙虎山,修治祖天师元坛故址,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教,从学千余人,是为龙虎宗。此后嗣传六十三代,香火不绝,中国道教活动遂由巴蜀转移到江南地带,龙虎山成了全国天师道中心.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 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
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

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清秋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...

以莛扣钟 以莛扣钟

以莛扣钟成语名称以莛扣钟成语拼音yǐ tíng kòu zhōn...

以蠡测海 以蠡测海

以蠡测海成语名称以蠡测海成语拼音yǐ lí cè hǎi成语...

以荷析薪 以荷析薪

以荷析薪成语名称以荷析薪成语拼音yǐ hé xī xīn成语...

最新文章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 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
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

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以发愤矣。...

想见读书头已白,隔溪猿哭 想见读书头已白,隔溪猿哭

想见读书头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 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处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

愁与西风应有约,年年同赴清秋。...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_1 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_1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 宋...

想见广寒宫殿,正云梳风掠 想见广寒宫殿,正云梳风掠

想见广寒宫殿,正云梳风掠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...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 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处。...

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 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

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冷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 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宋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